, z9 J/ x B& A( N 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都要靠氧气来维持生命,而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机。如果没有森林等绿色植物制造氧气, 7 [+ z' k, T& Y! W( B5 r 则生物生存将失去保障。70年代,日本林业厅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定量计算结果表明,日本森林一年内的贮水量达2300亿t,防止土沙流失量达57亿m3,保持栖息鸟类100万只,供给氧气5200t,环境效益总价值1200万亿日圆。芬兰有人对森林的社会效益价值与木材价值的估算认为,芬兰森林的环境保护价值是52亿马克,而木材价值仅17亿马克,二者之比为3:1。美国计算的森林环境价值与木材价值之比为9:1。另外,森林生态系统对CO2和O2在大气中的平衡起调节作用。每公顷阔叶林,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近ltCO2,释放0.75t的氧。能满足973人的需氧量。据估计,森林每年以光合作用的形式吸收50亿tCO2这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CO2基本相当。森林是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能量的重要加工厂。8 P" v0 M$ w% N, Q$ l
0 ^% }, C N# |( ?7 T3 v! w
3 l1 |9 `8 `- M6 z) Y8 P) Z' d ; E& R/ X( c) z0 T2、森林是消减环境污染的万能净化器 * J- m/ Q! ], J* N* N/ z/ e ' Y, P% |( O8 p9 a0 L 森林能阻滞酸雨、降尘,还可以衰减噪声,降低风速、减弱风力。如,在5级风时,人造林带外的风速9.5m/s,而林内只有7.7m/s,减弱近20%。连片的森林能使台风减弱1~2级。森林还可以分泌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细菌,以净化空气。 $ k0 m3 n0 ~3 C3 O+ |, Z1 E& d. {3 x" w* F6 f$ D( }' G! ~
& [6 v& a; k8 I) \( N8 B0 i
0 A' T+ w* B0 N, p9 ] k# V
3、森林可以调节水分、涵养水源,保持水土 7 O8 i+ W. w6 l9 K+ D) O7 ^; ] ) ]5 B. F( `) A
$ L, E* l) }" O
森林可以通过对风力的减弱减少临近农田的水分蒸发量,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。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。森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是很显著的,我国陕西黄龙的测定表明,林内的径流可消减78.4%。径流的减少减轻了对土壤的冲刷,据西双版纳的观测,在年降水量为1459.4mm时,雨林地每平方米的土壤冲刷量仅2.8kg,而相同面积的刀耕火种地却高达3647.5kg,是前者的1302.7倍。 Y8 x* ], K& L, x, v
F J( m, Y. |# J
7 J. o* h* A' X) W7 d* x/ \0 J! h& x* z/ x0 G
4、森林能降低年平均温度、缩小年温差和日温差,减缓温度变化的剧烈程度 6 C5 i/ |8 J4 s6 s" m+ Y4 u6 K2 x7 Q+ v }: f! ~8 o
这是因为森林的呼吸蒸腾和蒸发水分,消耗了大量热能。所以夏季森林在垂直和水平的一定范围内的气温较空旷地低,冬季又因林地内散热较空旷地少而又使气温略高于林外。森林蒸腾作用可促进水分小循环,改善小气候,增加降雨量。例如我国广东雷州,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,年降雨量有所增加。据观测,50年代平均降雨量为1300.3mm, 60年代为1425mm, 70年代达到1708.8mm。 ; z. X }- n: J- R* w, j. A c- l8 X, h, [0 i
: x7 a, c @: V7 `# d
3 T2 i9 c+ z- L+ Q8 Y6 y1 W5、森林是陆地上最大、最理想的物种基因库 ; v: q6 j% S: |0 E" {" P8 [% K# D% q5 S* I* T* O7 s
森林具有明显的层序性,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小生境或小气候条件,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。每个小生境中生活着许多有代表性的生物,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区。据估计仅热带雨林中就有数万种生物。这些生物遗传库已给现代农作物和药草提供了许多物种,实际上,农作物和药材都是来自野生生物种。目前,仅印度就有2500种植物可作药物。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动、植物资源,其中许多种类尚未被人类发现,是人类的宝贵财富。9 @3 Z$ j% X+ a- R7 n x
* v1 S4 I9 j8 R8 w' ^/ B5 y* i( n
7 f0 c" Z% a0 T( l3 h" p
+ A, P6 @! ]* X, F1 O9 q- u5 J9 ]
(二)世界森林资源利用情况 + ], D& ?8 n3 i; r( l+ C5 V Y" p; c) U$ c. p
- a6 ^- N( m+ s, ?. S/ p- ^
" J2 l: b6 H6 r$ h, w. S 从生态学角度看,森林是世界上较复杂的一种自然生态系统。对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巨大的影响。据专家推测,地球上森林面积最多时约为72亿hm2,占陆地面积的2/3,覆盖率为60%。目前,世界上密闭林覆盖面为28亿hm2,占陆地表面的21%,另有13亿hm2为稀疏林,若再加上休耕地上重新长出的林木、天然灌木和退化的森林林地,则全世界森林总数约52亿hm2,占总土地面积的40%。 & y+ M7 |/ p6 Y5 m# b5 O / m/ R5 A/ F+ i0 ^/ T 森林在净化城市空气方面有重要的作用,如吸收CO2、制造O2、过滤灰尘、防止风沙和病菌、减弱噪声等等。森林又是木材和木材产品的来源,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。据国外报道,目前世界上仍有1/3的人类是以木材为做饭的燃料,就柴火这一用途来说,到2000年,人类需要种植30亿亩的树木。但目前,这方面的造林速度仅达3亿亩,如果不加以保护,任意砍 # w8 z! F. K5 j" _6 }
伐,势必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以至于消失。农村能源问题能否解决,将对今后世界森林资源破坏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: R C; w3 k1 d0 B3 l
/ n; A( O; U. p H/ f1 E 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其它目的,大量砍伐森林,已造成了世界森林量的迅速减少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1981年的估计,每年约有1110万hm2热带森林和林地被毁;每年约有730万hm2热带密闭林被开垦作农田,约有380万hm2/年稀疏林被用做耕地或作为薪柴砍伐。如果按目前的毁林速度,热带潮湿森林将在177年后全部被毁。有的国家毁林问题更严重,如科特迪瓦和尼日利亚每年损失其森林的5.2%。按照这种速度,这些国家有可能在2007~2017年间丧失其全部森林。据FAO估计,世界热带稀疏林砍伐量中,非洲占62%,而森林损失的一半以上(55%),则发生在西非象牙海岸、尼日利亚、利比里亚、几内亚和加纳等国,其森林损失速度为世界平均速度的7倍。亚洲森林砍伐最快的是尼泊尔(3.9%)和泰国(2.4%)。在拉丁美洲,巴西每年对密闭林的砍伐占拉丁美洲砍伐量的35%。 6 G0 z' W3 I) }$ s' s( b0 i$ F+ i5 s$ G/ X8 X& {+ f
( s1 I6 s. g9 G0 ] 大气污染物如SO2、O2、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显对森林产生不同伤害,影响森林的生长、发育。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随着污染物的迁移、转化也将对森林产生影响,控制环境污染的影响有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。; K7 m' N, q' @8 z
! | I( P# U3 l2 E, ?5 B+ t
5 p* M4 L9 F0 S5 v; W作者: CGRWW 时间: 2006-6-5 16:09
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0 C v" Q& h$ d0 o
矿产资源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,具有利用价值,呈固态、液态或气态产出的出露于地表和埋藏于地下的自然资源。是地球形成以来的46亿年间,伴随着各种地质作用逐渐形成的。矿物是一种不可更新资源,长期利用和过度开采势必使其储量降低过快,以致耗竭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,矿产资源消费正在加剧,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,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。因此,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问题。, y! {& R: P+ F) H9 x" y
" ]1 @/ Y" L* b+ ]# ^
5 g/ D @* d/ @8 I% g
: v: X+ v. \& v3 E/ I% q7 D6 B
(一)矿物的利用和供应概况 a$ g# i3 j' W6 L& n7 P# Y, m, V! v4 f+ l' R: R6 j
; |) X7 h6 t& Z7 U6 a/ b) F
: m' Q) X2 u5 k# T! ~# Z
矿物资源是近代工业的基础,一般分为能源、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三大类。目前,95%的能源、80%以上的工业原料、70%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30%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。 9 _8 I/ E5 D; {& ^3 W( B 0 J& T. @; Y7 F) k D$ B 1) 矿产资源的特点+ C6 N4 ^- @7 r; t t1 B4 g+ K
& A8 r) _9 g) m: B- [
矿产资源不同于土地、森林、草地、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,而有其自身的特点。 7 t1 c& c) x4 x! D% r# X: q% L ; c9 L& T \: ] & M6 m9 {% i5 r9 e : }. D1 y2 W* H: G (1) 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。矿产资源多是在几千万年、几亿年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,这一漫长的自然再生产过程,相对于人类社会的短暂过程而言,它是不可再生的、有限的。 % ]# n3 D8 G" \9 Q# O' d, j4 V4 c9 n. l+ O5 i6 C0 ^
) U3 q0 q6 x8 k% r3 h: q F
3 A v) M& S! o4 x8 h$ W, y# z, @ (2) 区域性分布不均衡性。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。如我国的煤矿集中分布于北方,磷 % y6 j3 [( H/ y
矿集中分布于南方。这种区域分布不均衡性,增加了工业布局于开发利用的困难。 : h! E0 ]6 ^ @ y& G0 x! X$ p( ?5 z& g7 y+ C9 @
' N+ x* j6 G5 h0 G8 ]/ K4 A
0 A$ j+ G) Z) Y' s2 h
(3) 隐藏性、多样性和产权关系的复杂性。矿产资源除少数表露者外,绝大部分都埋藏在地下,看不见,摸不着,矿产资源种类复杂、多样。人们对其开发利用,必须在“租地”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程序的地质勘探工作才能实现。这种“有形资产”必须以“无形资产”-地质勘探报告、储量来表示。因而带来了矿产资源产权关系的复杂性。 6 j2 W/ m9 K1 m6 l 8 V6 \, d6 @, x" e 2 h" k! A8 T; h" D0 a9 P) L2 f2 }0 ]+ r7 Y" {
(4) 动态性和可变性。矿产资源是指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下利用的自然资源,它是一个地质、技术、经济的三维动态概念,即随着科学技术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质认识水平的提高,原来认为不是矿产的,现在可以作为矿产予以利用,现在是矿产的也能在未来失去其使用价值。 9 l( `( J, h% S 1 m( T4 r* m( b 6 T& m3 g. r$ Z/ D. ~3 I+ \( o; _2 |* A, m; @
2、中国矿产资源特点与现状 % p2 X& f4 b( X& s. {: P2 a" U 2 E$ F2 @9 ~9 ]6 o1 L( j0 s# L9 ` 到1998年底,中国已发现171种矿产,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53种。其主要特点表现为: ; n7 r7 ]' s# `. G& V+ u0 }" g6 s* }, V' k. e
1) 资源量大,但人均占有量少 : |0 f+ _% a. Y* s( ^7 _5 S7 ]6 v M+ v$ K, ^& G
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位,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%,居世界第53位,个别矿种甚至居世界百位之后。 . I( X- h$ e* T% u3 k8 v6 [% |, x: s/ t7 m; Y, }- ~9 S* a: C4 c+ E/ r }1 O
4 O1 ]- W5 \; A7 J% } ~1 k% t